|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动态 >>文化动态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闻动态

深度报道

内蕴于心 思践于行———记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三病区主任白威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文/刘雅娣

  作为一名从医30余年的资深医生、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除坚守临床,以精湛医术帮助患者外,白威还是个长于思考且勇于创新的医生。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医学思考的积淀,白威的视野更加宽广,感触更加敏锐。在思辨与思变的演绎、递进中,他不断赋予自己的医疗实践以哲学式思考的新内涵,努力寻求医患之间相得益彰的治疗空间,追求构建医患和谐的新模式。

  在他淡泊儒雅的外表下是不断求索的执着,静水流深处跳跃着对医学事业的火热爱心,蕴藏着对医学发展的深度思考。采访从医德建设入题,依多年的感触而谈,让我们看到一个缘于爱基于责任的资深医者为医学事业发展而殚精竭虑的大医情怀。

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三病区主任白威.jpg

  敏于思笃于行

  白威说,我国向有尊医传统: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先人甚至将“良医”与“良相”相提并论,医生的职业尊荣无以复加。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的渴望、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诸多现实纠葛和矛盾,医疗资源的匮乏、医疗改革的滞后乃至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加剧了就医难的痼疾,让一线医护人员,不免受到误解和伤害,职业尊荣日渐式微,更导致医患之间信任感严重缺失。对此,白威深感痛心并常陷于痛苦的思索中。他认为究其根本,是医患双方对疾病和医疗本质的认知不对等、信息不对称所致。患者渴望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先进的医疗服务,医生同样有如此良知。但患者对疗效的高预期虽可理解,也要认识到在人类疾病面前医学的局限性,医生即便有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也有无能为力时,需要患者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因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发展与患者体质、心理、营养甚至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息息相关,每个生命个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疾病诊疗结果不一定全部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更符合医疗的本质。

  在白威的骨子里,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患者立命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始终浸淫在他的思考当中。他说,作为医生,要用自己的职业奉献推动医疗事业发展,首先要管好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守底线,不碰红线,遵行法律法规和基本的职业规范,依法行医、规范行医、安全行医、廉洁行医。同时,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站在患者的角度,以更大的耐心、热心和真诚善待每一位患者,尽可能地把知识奉献给患者,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所谓大医精于业,诚于心,厚于德,是白威孜孜以求的职业理想和医学境界。

  人文关怀 健康宣教

  践行医道,重在患者之需先行。把解决病人的问题和需求放在首位,是白威一贯秉持的从医理念。在诊疗过程中,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要在认真分析各项检查指标、科学鉴别和判断病情的同时,详细观察和了解其性格、心理、家庭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为患者提供至少2种以上适宜的个体化医疗策略和方案,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患者主动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满足患者的需求。他常说,医学面对的是疾病更是疾病背后的病人,更需要有温度的医学人文与共情。医生多一份怜悯之心,病人就能多一份温暖和感恩,相互之间就多一份理解,治疗就多一份成功。在疾病面前,医患之间应该是战友,是同盟。白威讲到,现代精准医学是以科学的检查或基因检测为依据,制定精准的医疗方案。特别是肿瘤,很多时候潜伏于体内无任何症状,没有相关的检查很容易漏诊误诊或分期不准,从而导致治疗策略的错误。比如肺癌的治疗和免疫治疗中靶向药物的选择,如果没有基因检测依据的指导,就可能是盲吃,造成患者经济损失和不利于治疗的后果。所以,高质量的医疗从不是单纯靠医生的技术和热诚就可以实现,需要患者理解和配合,需要从社会的层面努力,向大众普及医学健康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疾病和医疗,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养成尊重医生、尊重医学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医疗进步,改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这也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和努力方向,白威深以为然,且一直不遗余力地带动科室在候诊区开设健康讲堂或深入基层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尽显医生的社会担当。

  立足科研 创新医疗

  创新,是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思考使白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肿瘤内科未来的学科发展就是要不断开展临床研究和实验。消化内科收治的多为中晚期难治性肿瘤病人,如何管理好这些病人,使其得到既规范又先进的有效治疗,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肿瘤医院有着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研究基础,但病人参加临床研究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在这方面,白威一直在努力寻求着突破和创新。他始终以科研的思维开展诊疗,善于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把临床实践问题转化为科研思想,转化为科研课题。目前,他承担一项全国性的多中心的针对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使用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为10余名患者进行了研究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已有8名患者获得成功治疗。这项研究或使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和单纯化疗效果不尽人意、副作用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患者在标准化疗基础上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得以验证,为晚期食管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90年代完成研究生学业,又远赴日本琦玉县国立癌中心进修,30余年专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白威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笃定,收获了职业的充实和荣光。他担任着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专业委员会肿瘤营养化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胃肠肿瘤专家协作组(CGOG)委员;山西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0余项社会学术职务,其丰富的职业成就和学术价值可见一斑。

  “未来肿瘤医学的方向是建立在分子基因检测、靶向免疫基础上的个体化精准医疗,希望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每个患者都能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照顾。”白威对深爱的医学充满了美好的情愫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