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动态 >>文化动态 >>人物关注 >> 正文

新闻动态

人物关注

热爱不是初衷,但热爱贯穿始终———记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二病区主任郭石平的故事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文/霍仕俊 王文雯

  结束了两台手术,郭石平主任匆匆赶来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一位科室主任,他的工作一刻不停息,当我们谈及于此,他却轻描淡写地表示这就是日常工作而已。忙碌但不觉疲惫,紧张又心态放松,我们带着探寻的态度,走近他的医学世界。

图片3.png

  郭石平,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届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食管疾病学组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会长,山西省抗癌协会理事,山西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抗癌协会肺结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专家,山西省保健专家委员会保健专家。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发表中华系列论文10余篇。

  “出人意料”的初心

  电影《后会无期》里说“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困惑。但是对于郭石平这一代60后,选择人生道路、规划职业生涯好像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当我们好奇于成长为一位知名胸外科专家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思索片刻,给出一个相当有时代特色的回答———“父母安排的啊。”

  由于小时候理科成绩比较#,父亲就为他设计好了今后的工作,就是成为一名医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大部分人都会听从家庭安排,走上一条未知的道路。于是医学的种子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开始萌芽,回忆起年少时的自己,一切懵懵懂懂,也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是听从父母之命认真学习而已。这份学医的“初心”竟然如此平淡无常。

  从学校毕业后,郭石平曾在离石当了五年外科老师,并同时在当地医院工作。他回忆起当时,感慨那个年代里无论喜不喜欢一份工作都是不能随便放弃的。他开玩笑道,工作就好像婚姻一样,结了婚怎能随便离婚,这不是儿戏,是责任。而感情是能培养的,虽然求学时是被动的选择,但他不断能从枯燥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医学海洋里闪亮的“贝壳”,逐渐喜欢上这一专业,可谓是“干一行,爱一行”。

  在离石工作的五年里,他见过很多贫困患者前来就医。因为患病,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还要卖房卖地,这让他深感同情,也为今后的从医道路奠定了一个信念———坚持为患者着想,绝不为利益屈服。走到今天,已成为专家的他,在看到一些来就医的困难家庭为了省钱一顿饭,只拿一个馒头坐在走廊里吃的时候还是会深受触动。他常常和科里的年轻人说,对待患者,能省则省,做医生要有底线。这是非常朴素的想法,也是坚守的情怀。

  他心中,外科医生必须有一条基本素养,就是选择患者。所谓“选择”,就是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来判断其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手术是外科医生的主要工作,但前提是手术是否能为患者带来益处,是否能够延长患者生命。他举例道,一些患者来就医时已是晚期或者年龄较大,手术并不能带来希望或改善,他绝不建议手术。而对于手术患者,他对手术耗材的使用和用药都要用心斟酌,不浪费资源。找他看病的人心里总是踏实的,因为患者不获益的治疗他不做,患者的钱他帮着省,这样的专家,必须点赞。

  认真仔细,形成“肌肉记忆”

  与外科医生的对话逃不开手术,对于郭石平这样每天都要和手术台打交道的人来说,这已经变成一种“熟练工种”。他是一个低调的人,不爱炫耀自己的手术数量多么庞大,手术质量多么高超漂亮,当我们询问一些细节时,他想了半天,说出两个寻常不过的词———认真,仔细。

  四个字轻轻巧巧,说来简单,但它背后是无数日夜的钻研和磨练。“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执着基本功训练是对外科专业的强烈追求和高度敬业精神的体现。明确目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方法,做到台下练,台上用,心里想。经过认真训练、锻炼,才能在大脑建立牢固的条件反射,形成动作定型。一些高难度的技巧转针缝合法,要经过千万次的训练,在手术台上才能达到运用自如。郭石平表示,虽然手术种类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功都是必须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千锤百炼,一步一步形成自己熟悉的体系和套路,最终形成一种“肌肉记忆”,让每一个步骤刻在你的血液里。就好比司机开车一样,启动、挂挡、油门、刹车,在对一整套行为模式无比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安全驾驶。

  对于现在快速发展的手术技术,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微创手术数量越来越多,但不意味着任何人都适合,手术的术式、快慢都是由患者病情决定的,医生不能图自己方便而为患者今后的治疗留下遗憾。在以对患者有益的前提下,缩短手术进程和麻醉时间是医生的工作,但绝不能因小失大,刻意追求速度。他犀利地指出,微创手术虽然损伤小,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微创手术中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还需要传统手术来解决,这对医生来说是个考验。外科医生不能功利性的追求微创,患者安全永远要放在“秀技巧”前面。

  在每一台手术前,郭石平和同事都会进行严谨的评估和讨论,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一切困难准备。以其多年的经验来看,术前预测常常会和实际手术中有所出入,但只要有思想准备就不会慌张,保持思路清晰,手法稳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医疗检查水平的提高,预料之外的情况已经大大降低,但他对每一台手术仍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总对科里的年轻医生讲,在术前一定要投入大量精力,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想到最坏的情况,才能在真正面对问题时从容解决。在术后同样也要关注患者,及时掌握患者变化,将每一点发生的小问题耐心处理,才能遏制大问题的产生。

  也正是因为他不断地将自己的经验和对医学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并且充分给新人发挥的机会,才使得科室人才结构合理,每个人都有进步和学习的空间。老话讲“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在他眼里,这样的时代早就过去,对徒弟就应该要培养。他笑称,正因为有一群能上手、技术好的徒弟,工作才能变得“轻松”。他经常会给年轻人创造学习的机会,虽然身处胸外科,但是对于普外科的各种知识也要有所涉猎。敢于放手,但也严格要求,他称得上“中国好师傅”。

  把患者放在心上

  从医多年的郭石平一路接触了无数患者,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前来就医的患者中,早期患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非常欣喜的现象。他回忆起早年间遇到的患者,大部分发现都比较晚,治疗效果可想而知,不太理想,他也见过太多“因病返贫”的家庭,让人唏嘘不已。所以,他一向认为医疗知识的科普,癌症早诊早治的宣传十分必要。以肺小结节为例,早期发现的患者,90%以上是可以治愈的。所以,他也提醒广大群众,定期体检是早诊早治的关键。

  他称自己是“穷惯了”的一代人,所以更能体会到患者的难处,疼他们所疼,急他们所急。“有时候给贫困家庭的人看病,我都要非常仔细的斟酌用药,好像我自己的事一样,多花一分钱都心疼。”他用这样一种情怀为患者服务,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很多患者治愈出院后,都成了朋友,这是医术的成功,也是人格的魅力。

  采访过程中,郭石平还接听了几通患者的来电,他对被打断的采访很是歉意,但作为旁观者却更能通过这些细节看出一位医者的仁心。结束采访后,他匆匆离去,因为还有患者在等着他。这就是一位谦虚的说着“我学医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但却用实际行动几十年来一直践行着无限热爱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