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下载中心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业版 >>制度管理 >>医疗医技管理 >> 正文

制度管理

医疗医技管理

医院隔离预防制度

字号: + - 14

一、隔离原则: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手卫生、手套、口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安全注射等技术的应用。

三、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1、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双向防护。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隔离的管理要求:

(1)有相对固定的房间作为隔离房间,标识清楚,限制人员探视。床头卡上有隔离标识:空气传播的隔离(黄色),飞沫传播的隔离(粉色),接触传播的隔离标识(蓝色)。

(2)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床间距宜大于1.1米。

(3)采取有效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限制探视制度;加强病室的消毒和管理,诊疗用品尽可能专用或用后消毒;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和手卫生等工作,各项操作和护理放在最后进行。

(4)按传染病室管理,严格终末消毒。

四、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隔离措施:

1、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探视。必要时探视者应穿隔离衣,离开前洗手。

(2)应减少转运,若需要转运时,应通知相应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

(3)使用过的病号服和被服,应另外放置于黄色垃圾袋内,扎紧袋口,外贴“感染”字样,送洗衣房先浸泡消毒后清洗。

(5)加强病室通风,按传染病室管理,加强物体表面消毒和清洁工作,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6)产生的医疗废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执行操作和进行护理活动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飞溅时,应戴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2)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五、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如:开放性肺结核、麻疹、水痘等空气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隔离措施:

1、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的医院,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驾驶员的防护。

(2)限制探视,减少或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如需要转运或外出时,患者病情允许应戴外科口罩。并通知相应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3)严格病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按传染病室管理。

(4)产生的医疗废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进入病室戴帽子、口罩,有可能产生喷溅时,戴护目镜或面罩、穿隔离衣。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2)离开病室前按要求摘脱,进行手卫生,防止病原体扩散。

六、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近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疾病。如: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隔离措施:

1、患者的隔离:同空气传播患者的隔离。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1米以内近距离操作时,应戴帽、外科口罩,进行有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2)离开病室前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行手卫生,防止病原体扩散。

(3)严格限制探视,必要时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保持与患者相隔距离1米以上。

七、备注:

1、当患者有多种传播途径的疾病时,应兼顾多种隔离措施。

2、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的隔离措施按相关文件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