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动态 >>文化动态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闻动态

深度报道

见缝插针搞科研 真诚服务扬美名——记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一病区副主任王育生

作者:霍仕俊 王璐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王育生照片3.jpg

  她为人谦和,眸子里闪现出机敏睿智的光彩。她与普通的女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却是位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消化科专家。她以仁心仁术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赢得了患者信赖和同行赞誉。她就是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肿瘤学硕士生导师王育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96年,王育生大学毕业后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998年,王育生以优异成绩考到了大连医科大学的肿瘤学科硕士,同时进入中国医科大学进修。2001年,她毕业后到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工作,得到了科室前辈、专家的悉心带教,勤学肯干,很快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

科研为医疗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研是医院的灵魂,是推动医院医疗和教学的原动力。然而,面对肿瘤专科医院科研相对薄弱的现状,对一个初到院的新人而言,什么是科研,如何进行科研,如何在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的肿瘤专科医院进行科研,是王育生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工作于临床教学科研#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拥有很多的患者,她想把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从而造福每一个患者,发挥自己微弱的影响力,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作为临床医生,尤其三甲医院的医生,平日里来就诊的病人多,工作超负荷,却因为有一份对学医、行医的热忱,让王育生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作为一名消化内科领域的专家,除了承担山西地区危重消化系疾病的会诊及日常门诊,平时还要经常下乡义诊救急,为广大患者带去福音。从医20年来,王育生加班加点已经是家常便饭,即使不在医院,只要医院有事,一个电话打来,基本随叫随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道出了临床医学道路充满了无尽的变数和风险。王育生从没放弃对医学知识的钻研,在繁忙工作之余不断地学习与总结,“见缝插针”地搞科研,从管病人的机器”这个圈中跳出来,把从上一代吸收到的知识传承给下一代,这是她开始科研之路的最初想法。边工作边学习边科研,遇到问题不断的总结、反馈、再总结,循环反复着……

  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王育生自08年独立带组起,从一开始的独自开展到带领组员进行,从仅仅将患者的病例留存到对这些病例进行分类整理,利用科室一角存放标本,之后申请了课题。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为“DF治疗胃癌过程中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研究”、“DC-CIK细胞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生存预测研究”,目前从事“胃癌HER2普查登记公益项目”。对消化内科疾病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擅长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消化内科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具有丰富的经验。王育生说,医生更应该站在学科的前沿,国内国外同行在干什么事,差距在哪,应该怎样去发展,要心中有数,这是医生的责任。作为#负责人,王育生2016年12月始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项目两项:一是比较XELOX方案化疗联合不联合手术切除原发灶治疗伴有不可切除转移灶的结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二是晚期胃癌一线XELOX方案与EOX方案的比较研究;同时参与北京市肿瘤医院牵头的中日韩CONVO-GC1研究。

  曾经有人这样问:“你这么有经验了,有没有心里没底的时候” ?“每个病人都不一样,病情、经济条件、家里人的态度都不同,制订的治疗方案也不同。”工作了20年的王育生说:“二十年的工作时间不算长,即使从医四五十年也有看不了的病,医疗事业是一座大山”。

  现如今,精准医疗的出现是目前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领域,是指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以及生活习惯进行疾病干预和治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精准医疗计划,依赖于在外科、内科、免疫治疗、基础研究、转化医学、医院管理等各个领域的“精准布局”与“精准配合”。对肿瘤领域而言,精准医学的核心模式与理念是形成高危人群筛选、疾病干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治疗决策、复发控制、疾病康复的闭环。以精准医疗数据库为核心,将临床信息资料、生物样本材料、分子分型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输出为匹配的临床研究、分子诊断,以及临床决策支持。但是,在这种现状下,出现了肿瘤治疗“标准化”,治疗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甚至少数医生太多依赖各种检查报告和化验单看病,不愿意亲自检查病人,甚至病人都没有看就敢去开刀。裘法祖院士说:“医生有三种,只看报告不看片子的不是好医生,先看报告后看片子的是较好的医生,先看片子再看报告的才是好的医生。”而王育生医生则是一名会看片子的好医生。

知识、真诚、交流是医患关系消融的桥梁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疗工作者,干了多年的临床医生,有责任、也有信心在改善医患关系。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小的,但每个人都能尽心尽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就会推动工作整体向好的方向快速发展。而医患不信任,主要是因为缺少交流,有知识,有真诚,有交流是避免医患发生矛盾的三大利器。

  对医技精益求精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就不能提供患者满意的服务,就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王育生对医疗技术总是精益求精。“虽然我不是什么大专家,但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责任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病人。”王育生说,医者父母心,我们要做到医术精湛,更要以德服人。她真心喜欢和患者在一起,特别能体会患者看医生时的那种心情,也正因为待患者如亲人的她,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赞赏。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简单的几个字,就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王育生告诉我们:“虽然每天的工作很忙很累,但是当我们的工作被患者和家属认可时,就算再苦再累也值得!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患者褪去满脸的愁苦,高兴的康复出院时,我们感到满心的幸福和骄傲”。的确,做为一个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感动,没有患者就没有医生,是患者成就了医生。医生能多一份怜悯之心,患者能多一份感激之心,就能够互相理解,医患关系就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缓解。

  “先贤名医曾说:‘无恒德者,不可为医’。既然从事了这份职业,就要干好它,要做个好医生,首先就得做个好人。”对于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王育生在一开始就对自己定了个原则,这也成为他从医以来的座右铭。选择做医生,就是选择了不为名,不为利,就是选择了寂寞与坚持,就是选择了整天在病房穿梭,与患者做朋友;看着自己的病人日渐好转,最终战胜病魔,恢复活力,家庭归于幸福安康,王育生为自己选择医生这个职业而感到骄傲,获得了医生职业带给她的满足。

  在从医20年的过程中,王育生经常以院为家,在门诊、病房、MDT会诊中,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对患者十分体贴。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对于患者的问题,总是言无不尽,在于患者沟通交流时,她说那是她最自信的时刻,也是最美的时刻。对于她的真诚,同事们看在眼里,患者及其家属更是感知在心中。也正是因为她的付出,患者对她也非常尊敬和信任,很多患者从外地赶来只为找她诊治,他们常说:“找王主任看病,心里踏实。”

  同时,作为消化病学科带头人之一,王育生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独木难成林,万紫千红才是春。只有大家的医术提高了,才能真正称得上医术上的进步。”为了能够帮助年轻医生提升水平,王育生经常手把手对年轻医生进行带教培训,培养消化科年轻医生技能。

  有了付出和努力,王育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不过对于这一切,她依然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学习和科研都是没有止境的,在医疗技术和科研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自己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努力,成为患者永远信任和赞誉的好医生。”对于未来,她有两个心愿,一是,为更多的人看病,减轻他们的痛苦;二是,将所学以科研的形式传授给更多的年轻医生,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