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婆婆嘴”医生 那是暖男的范儿 ——呼吸二病区副主任医师郭伟那些事儿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4

呼吸二病区郭伟.jpg

  编者按 感叹、感悟、感恩,这一路走来,省肿瘤医院呼吸二病区郭伟见证了医学的进步、医院的发展,也正是一代代医者的努力,汇成了推动医学发展的滚滚洪流。在这巨大的嬗变中,郭伟完成了个人由茧成蝶的华丽蜕变。伴随他坚实的脚步,体会其成长的欣喜,那人文的情怀、敬业的精神、对专业的思考和责任、对同仁的扶持,何尝不是医学之幸、患者之福、医院之望呢!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郭伟是医生,一名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他更是一枚暖男,因着他的暖,这句穿越时空,久久流传的铭言,被出神入化地诠释和演绎;因着他的暖,上演着生老病死的医院里,那闪烁着金属光芒的仪器,沉默冰冷的指标,在病人心里瞬间有了温度;省肿瘤医院呼吸二病区里,温暖和谐的氛围如沐春风。

  “我是婆婆嘴”。虽然斯文儒雅,书卷气十足,但怎么说那也是玉树临风的杠杠一老爷们儿,郭伟云淡风轻这么一说,贬意全无,自嘲也好,戏谑也罢,散发的是自信和傲骄。婆婆嘴怎么啦?婆婆嘴里尽显人文关怀,那才是弥足珍贵的。闲言少叙,让我们领略一下这位医生的婆婆嘴吧。

  感喟:医学的进步曙光在望,职业生涯有幸同步于时代

  1996年,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省肿瘤医院呼吸科工作,那时我真是不安心呆在这儿。为什么?治疗手段单一,疗效差,看不到半年以后的肺癌病人,几乎全“走”了。找不到一点做医生的成就感。2000年以后,肿瘤医学飞速发展,特别是肺癌治疗的手段真可谓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耙向药物被研发出来,治疗理念不断更新,基因驱动原理的发现,治疗更有了目标性。三代化疗药物的出现,病人副反应小了,生存期长了,曾经以月论,如今以年论生命期了。过去肺癌治疗瓶颈的苦闷与无奈,一扫而光。与放疗的协作、强大的病理诊断的支持,病人有希望了,“有时,去治愈。”医生的心里怎能不曙光万丈,越干越有意思,越有心劲儿,当然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工作了。

  治愈怎么理解?理论上讲肺癌患者生存达5年以上,我们就可以界定为治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年生存率。早期肺癌是可以治愈的,所以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每一到两年体检做个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结合低剂量螺旋CT、彩超等手段,能早期发现蛛丝马迹。驱动基因?是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基因,就是说通过基因检测,找到患者的驱动基因,就可用有效的方法阻断其通路。肺癌内科越来越强大了,把晚期肺癌界定为如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指日可待,这也是目前我们肺癌医生奋斗的目标。很幸运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步于肺癌医学飞速发展阶段,个人的进步可以紧随这个伟大的医学时代,融入到滚滚向前的医学进步的洪流中,很是自豪和欣慰。

  感悟:学习、思辨、细节、沟通,做医生不可或缺的功夫秘笈

  这是个伟大的科学时代,医学发展奇快,新药、新理念层出不穷,一两个星期不学就可能落后了。做医生20多年,我一天不敢间断学习业务知识,最近又再次通过了WSK英语考试,看英文专业书籍如读中文一样流畅,搞医必须学外语,所以我一直劝导年轻人要学英语。我先后赴澳大利亚和意大利进修学习,师从专家,特别感动于人家临床上细致入微的专业精神。当然科研带临床是趋势,没有科研就是工匠医生,所以我们医院现在建研究型医院,这是必然的目标和方向。除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多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我当小大夫时,经常跑病理科、CT室、内镜室,学科知识多了,可以融会贯通。一定要有发散性思维,不能照本宣科,大家同念一本书,规范化治疗的同时要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就要说细节了,细节不同,同病不同治。最近我有接诊一个肺癌术后病人,术前前胸后背疼,术后没有减轻反而疼痛剧烈,术后14天再做CT,发现胸膜上有许多2—3公分大的结节,一般都认为是肺癌胸膜转移,按肺癌化疗,到北京做粒子植入治疗,均不见好转。我接诊后,重新审视了其治疗中所有细节,14天转移,不符合肺癌转移规律。这时医生一定要思考,跳出僵化的思维窠臼,要有发散性思维,不能被一种惯性思维禁锢。我用半个月的时间说服病人和家属,考虑新的病情。果然后来做穿刺诊断为一种少见的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肺癌同时并发。还有一位病人,无症状,体检发现肺癌晚期,气管镜查未果,做超声内镜后第10天反而剧烈咳嗽,喘不上气来,几近窒息,情况十分危急。其病情不可能这么大反应啊,大家想象不到发生了啥?排查所有细节,一切过程都没问题。这时候就要动脑筋了,我大脑高速运转,莫非超声内镜本身出问题了?赶紧做气管镜,果然发现穿刺造成了炎性息肉,几乎堵死了气管。紧急处置后,病人转危为安。太出乎意料了,让人难以置信,据查文献,全世界首例,没有这方面的报道。这就是在治疗中一要注意细节,二要多些发散性思维,不符合规律的就要多想。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语言列#位,可见医生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医学不是纯科学,还包括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延伸。身为医师,人文关怀对病人尤为重要。我是婆婆嘴,爱说(此处有笑声),特别注重与病人沟通,注重病人的心理治疗,有很多病人似乎家属隐瞒着病情,其实他心里清楚,这种人心理负担更大,抵触心理很重。我总是跟他们聊天,聊家常、聊对待疾病的态度、聊病情、聊治疗效果、前景……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一颗怜悯的心、一个亲切的笑脸、一声温柔的话语,对病人来说就是阳光、就是希望、就是一剂良方,可以缓解他们心中的紧张,拉近彼此的距离,方便我接下来的诊疗,形成良性的互动;所以我的病人依从性都特别好,诊疗过程非常顺利。病人及家属都快成一个好的内科大夫了,从诊断、治疗到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清楚、理解,所以根本不存在医患矛盾或纠纷。不过我可有点惨,每天从上班开始,一直不停地说病情、说治疗、说安慰的话,声带过劳;但我乐此不疲,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用真诚去帮助到人,挺幸福的。

  感恩:医院的发展、平台的强大助推个人成长

  很感恩我的从业生涯也是医院的大发展时期。刚参加工作时,病历都写不好,跟着老师学写病历,一丝不苟、规范严谨,现在良好的职业习惯,全是那时的积淀。2007、2008年前后那个时期,天天泡在病房,从头到尾陪着病人,观察、思考、病程的变化、治疗的心得……从重病人身上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内镜室、CT室、病理科,足迹所到之处,边缘学科知识积累了不少。如今,医院的发展如日中天,外科、内科、放疗、病理、多学科会诊等等,如一个团队各司其职且协同作战,医疗水平蜚声内外;而我个人成长为副主任医师,收获了医术的提高和职业的荣光,真的要感恩医院这个平台的强大。我现在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的基层医生培训工作,经常会下到基层医院讲课,帮助基层医院提高肿瘤诊断水平,也算是一种反哺吧,用自己的收获回馈医疗事业,为医院尽一份公益责任。

  文/霍仕俊 刘雅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