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动态 >>文化动态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闻动态

深度报道

将行医“艺术化”———普外一病区副主任翟刚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文/霍仕俊 宋璐

  “医生其实是一个很枯燥的职业,但做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普外一病区副主任翟刚有感而发。翟刚除了医学外,摄影、书法、篆刻也都能“玩”起来,是一个“艺术感”十足的人,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也有很多艺术化的看法。

  一、行医先要根基稳

  “一个医生说到根本就是要给患者看好病”翟刚好医生的标准十分简单,简单的标准达标却很难。

  “肿瘤患者很特殊,用专业让患者和家属平和地接受病情,接受治疗,要用心,用人文的东西”,翟刚对待“站在患者角度看问题”这一点上很执着。医生同其他职业很大的不同在于是和人打交道,患者的情绪反馈会影响治疗效果,对待患者不仅要冷静、客观更要温暖、包容,这是医德,也是治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信息获取极为便捷的今天,医生不仅要做到专业精,还要对相关学科广泛涉猎才能顺利通过患者的(下转2、3版中缝)(上接第3版)考试。“患者会用网上查到的信息来问大夫,所以医生基础要稳还得跟上时代学新东西,学相关专业”翟刚道。专业过硬,对患者的问题应对自如,便是在患者心中树立一个专业、可靠的形象,患者才会对医生信任,是看好病的基础。

  “学习”是医生职业生涯的主旋律,“我们科的小大夫,只要一有时间就守在电脑前面,看手术录像,看文献,现在#的反馈非常快,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淘汰”。不断学习才能夯实基础,才能在给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中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让患者少走弯路:机体损伤最小、花费最少、治疗效果#,即看好病。

  二、行医是心态和“手艺”的传承

  “一个人好不叫好,团队好才能脱颖而出,让患者知道生病了去哪里能找到#的治疗”翟刚在完善团队方面始终坚持心与手的“传承”。

  如何在一个行医环境不佳的社会里稳住心神,俯首耕耘?“我是一个小大夫的时候,老大夫用言传身教告诉我当大夫怎么当,怎么能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现在我也用老师傅的方法教小大夫们,克己尽职,一代一代地传承”。与患者打交道,翟刚很在乎人文关怀。查房的时候称呼年纪大的患者一句“老爷子”“老太太”,摸摸患者的头发拉进距离,在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时的一句玩笑话,“让患者心里感觉不同,他就愿意和你交流,愿意相信你”这些是翟刚传授给下级医生的小窍门:尊重患者、亲近患者。

  翟刚自2002年在日本完成进修回到医院后一直执着于医疗诊断规范化的研究,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到更规范、更细致、更优化、更完善是他和他的团队所追求得目标。明确的目标让团队成员有的放矢,在胃癌术中淋巴结清扫等方面,普外一病区的水平全国领先。“我必须把什么是对、什么是好教给跟我的小大夫们”。翟刚坚持医生得按“标准”来,切忌人云亦云的跟风行为。例如对于胃癌腔镜手术的适应范围,他更加倾向于采用日韩标准,“因为这个是用循证医学证实了的标准”,翟刚在给患者看病这件事上就是一个爱“较真”的人。对错、好坏的标准,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要传承。

  三、从“艺术化”的行医中获得幸福

  “人在生病的时候是最无助的,这时候的医生对他们来说是十分神圣的,当医生要(下转1、4版中缝)(上接2、3版中缝)对得起这份神圣”。

  当大夫很辛苦。一方面付出的多,上班不是8小时,而是24小时,随叫随到是职业操守。在今年国庆放假前一天,十二脂肠癌患者急性胃粘膜出血,翟刚和他的“小大夫”们在十一假期天天守着患者,假期结束,患者病情也稳定了。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医生。另一方面不能谈索取,医学是一门还在不断发展、探索中的学科。治疗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医学发展和科技支持水平,患者的身体素质、病情发展、药物敏感度,医生的能力高低、知识水平,环境因素等等。医生不是包治百病,更不是#,很多时候医生的竭尽全力换来的治疗效果也是一般,甚至不理想。客观的不理想和主观的不理想:患者和家属对于疗效过高的期望值得不到满足,医生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疗效。尽管苦,但是翟刚对自己选择医生这个职业不后悔,还在其中感受到了幸福。

  “要学点东西,把当大夫的层次提高一下,就像庖丁解牛一样要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矣,做事情也要在合适的缝隙中游走,让手术如行云流水一样,有美感”。把手术当艺术,追求更高技艺;把医生当成艺术家,执着追逐生命;把付出当成获得,体会人生的美感。

  从与翟刚的谈话中看来出来他对医生这份工作十分热爱,“当大夫时间长了看惯生死后,对生命外的事物就看淡了,想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我不后悔当大夫,当个大夫挺幸福的”。对生命的敬重、战胜死神的喜悦、患者康复的欣慰让这位医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