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版 | 专业版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中医科>> 科普文章 >>正文

科普文章

试论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体会

字号:+-14

  【摘要】肝病是对发生在机体肝脏上的病变的统称,也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具有较大危害性的疾病。长期以来,肝病的治疗方法一直是我国医疗领域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中医是我国所独有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学科,在多种肝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肝病;临床体会

  多年来,我国临床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对肝病的辩证施治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使得肝病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本文将中医辨证治疗肝病的理论做出以下总结,旨在加深临床对中医治疗肝病的认识。

  1.肝病的中医发病机制

  我国中医研究学者对肝病中医发病机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以杨树千老先生对肝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最受认可。杨树千老先生认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性喜疏泄,性恶抑郁,主筋,并开窍于目,两胁是肝的分野。肝经循环于外生殖器,并与冲认相连,疏泄失常、经脉不利、血气不通是肝的主要病理改变,主要由情志不遂、忧虑过度、贪食辛辣、外感风邪所致,其症又有阴阳寒热之分,属本虚标实之症。肝阳、肝阴、肝血气不足是肝病的主要病理表现。

  2.肝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2.1实证急攻,祛邪扶正

  中医认为各种疾病的发生均是邪压制体内正气、正不抵邪的结果,因此治疗应以祛邪扶正为原则。治疗时,要见本求源,从实证入手,先攻邪,必实攻,及时攻邪可直接将患者的病因清除,延缓患者病程。在治疗慢性肝病是,若遇到阳明腑实等实证,当立即予以祛邪治疗,可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撰写的《瘟疫论》中提出“遂邪为失正之本,逐邪以导出为本”、“祛邪不妨矫枉过正”等关于祛邪的原则,并采用上述原则对肝病患者实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知,祛邪是中医治疗肝病的#原则,尽早祛邪是改善肝病患者预后的关键。

  2.2虚症并治

  上文提高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人体的肝体肝之阴血与肝用肝之阳气即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这也是肝病患者出现肝气不足而肝用有余的主要原因。肝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见虚瘀,虚瘀积聚过久可化热,伤阴血,耗津液,加重阴虚,而致内伤发热[1]。中医研究发现,肝病患者津液耗损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治疗应以泄热排毒、增津液为主要原则,方可用承气汤,具有恢复损耗阴气的功效,即现代医学中的增强机体免疫力。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肝病患者内热的产生与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存在密切相关性,故在采用中医方法对肝病患者实施治疗时,应注重泄热排毒,减少患者机体对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2]。

  2.3虚实之证,通补兼施

  中医研究发现肝病患者体内正气不足,难以抵抗外邪入侵,若外邪侵入体内,则会对体内阴阳平衡造成破坏,致使湿热、风寒等外邪郁结于肝,累及脾胃,引起机体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同时,湿热疫毒等久居于体内还可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多种病理产物在患者体内相互胶结,缠绵不去,将虚症逐渐转化为实证,加重患者病情。中医治疗肝病患者的虚实之症,以通补兼施为原则,常用方为一贯煎,方中可加大黄、马齿笕、黄连发挥清毒、泄实之功效,以治其标[3]。治疗过程中结合现代医学,对患者机体免疫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机体外邪和正气消长之势,做到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实现通补兼施的治疗目的。

  3.肝病的辨证施治

  3.1肝气

  肝气的产生与患者情绪变化有关,长期忧虑过度可导致肝气横结于体内。症状可见嗳气、胸胁胀痛、呕吐吞酸、食欲不振,脉弦细,苔微逆。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原则,经验用方为舒肝丸或逍遥散。

  3.2肝郁

  肝郁的形成机制与肝气的形成机制相似,多因情志不遂引起,症状可见食欲不振、呕心呕吐、胸闷痞满,女性可见月经不调、痛经和经期乳房胀痛,治疗应以疏肝解郁、调和理气为治疗原则,经验用方为越鞠丸合四逆散。

  3.3肝风

  肝风多由外感风邪所致,机体外感风邪后可引动内风,患者起病迅速,症状可见头晕目眩,筋惕肉瞤,四肢抽搐,重症者两目上视,人事不知。治疗应以祛风为主要原则,经验用方为羌活散。一小部分患者的肝风由邪热内炽、热极生风所致,症状与外感风邪所致肝风相同,治疗应以清热熄风为主要原则,经验用方为镇肝熄风汤。一部分患者的肝风由肝热素盛所致,风从内出,症状与上述机制引起的肝风相同,治疗原则应为泻肝定风,经验用方为泻青丸[14。

  3.4肝热

  肝热由邪热充斥于里、饮食不洁引起,症状可见目赤干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舌苔两侧微黄。治疗应以清肝泄热为主要原则,经验用房为丹栀逍遥散。若患者症状严重,可见目赤耳聋,小便赤黄,则治疗应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原则,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3.5肝阳

  肝阳的形成机制主要为两种,分别为肝血不足和肾水不足。肝血不足者,肝失濡养,肝火旺盛,症状可见四肢麻木,视物畏光,治疗原则为柔肝潜阳,经验用方为归芍地黄丸和四逆散,症状重者可在归芍地黄丸方中加生石决明、珍珠母。肝肾不足者,多由房事过甚引起,导致肝阳上亢,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畏光,四肢无力,治疗应以滋阴潜阳为主要原则,可用青蛾丸、杞菊地黄丸治疗。

  3.6肝寒

  肝寒由下焦生寒不散引起,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四肢发凉、呕吐,女性可见痛经、月经不调,治疗应以温肝散寒为主要原则,经验用方为金铃子散。症状重者可合用吴茱萸汤。

  3.7肝实

  肝实多见于肝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久病致肝气不舒,引发气滞血瘀。症状主要表现为两胁疼痛,重者可见胁下痞块,有明显的压痛感。治疗应以散结消坚为原则,中医经验用方为肥气汤合八珍汤[5]。

  3.8肝虚

  肝虚为久病伤及气血所致,症状可见失眠多梦、头昏眼花、四肢麻木等,治疗应以滋养肝血为主要原则,经验用方包括当归补血汤、一贯煎、四物汤。

  4.总结

  祖国传统医学中肝病的范围十分广泛,症状较多,充分体现了肝病中医辩证施治的重要性。总结全文,不难发现肝病的中医治疗具有规律可循,辩证施治不是有病则用药,方随症投。中医辨证理论认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脏腑之间均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辨证施治的实质是一种整体治疗方法,实施的目的是使患者的疾病得到#。现阶段,中医辩证施治在肝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显著应用价值已得到了多数临床研究的证实,使得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未来的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韦爱萍.中医分阶段辨证施治肝病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0):92-93.

  [2] 杨广栋,陈兰羽,张莎莎等.茵陈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1,31(5):455-457.

  [3] 石凌.中医“肝肾同源”理论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5,18(26):298-298.

  [4] 敦义申,孙占海,黄泽颖等.中医“肝肾同源”理论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0(1):27-27,28.

  [5] 刘少杰,郭伟,王桂芬等.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4):67-68.

  作者简介 吴乾,副主任医师,硕导,TEL 13835102097,E-mail wuqian0422@163.com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

郭伟 主任医师

擅长:

胸部肿瘤的诊断及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吴乾 主任医师

擅长:

各类肿瘤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尤其对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郭伟 副主任医师

擅长:

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胸壁肿瘤等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积极应用微创等胸外科先进技术,以及病人的代谢及营养治疗。